欢迎来到融培通平台&职业技能培训网zyjnzg.com【官网】-职业技能考试培训领域云科技平台-技达四海,能创未来!

许昌市“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风采

日期:2024-07-17

来源:融培通&职业技能培训网

阅览量:163

编辑:融培通


近年来,许昌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服务先进制造业主攻方向强技能,依托打造县域人力资源品牌促就业,围绕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助增收。2022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6.1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9.3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99万人。市政府办公室、市人社局等7家单位被表彰为首届河南省技能人才高地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完善工作机制,引领职业培训评价政策体系发展

  技能人才是联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许昌市持续健全“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联动、有关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职业培训和技能评价工作机制,共同打造技能人才建设高地,为我市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我市先后印发贯彻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总方案和3个年度方案。市委成立以市委副书记、市长为组长的许昌市贯彻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史根治在动员会上作动员讲话,市长刘涛定期听取专题汇报,市委副书记黄旭东指导大赛筹备工作,副市长李朝锋多次交办具体任务。我市组建了市级工作专班,分成5个专班组,在专题调研基础上制定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五年工作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各县(市、区)比照市级模式召开动员会、印发实施方案、组建工作专班,形成市、县两级上下贯通、高效协同、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2022年6月,我市率先出台《许昌市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试行)》,推动我市技能竞赛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2022年9月,我市印发《许昌市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纳入“许昌英才计划”3.0版子政策,进一步明确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市人社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工作的通知》,积极引导企业参照《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典型案例》,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激发劳动者创造潜力。

  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

  自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育省级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18个,建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5个、“一体化”教学实训综合示范基地2个、“世赛”重点赛项提升项目基地3个、人力资源品牌培训示范基地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5个;全市共有2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人获评“中原技能大师”,53人获得“河南省技术能手”称号,20人获得“许昌技能大奖”,357人获得“许昌市技术能手”称号,5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名高技能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9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

  职业技能大赛,让更多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近年来,我市先后承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赛项河南省选拔赛,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电子技术、可再生能源和光电技术赛项河南省选拔赛等重要赛事,联合工会、发改、民政等部门每年开展各类行业竞赛不少于10场,组织我市选手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以行业竞赛为主体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初步形成。在两届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市共获得2金2银52优胜奖的好成绩。其中许昌技师学院选手王闯和卢首融在电子技术赛项中先后获得金牌,许昌职业技术学院选手周孟琪在建筑信息模型赛项获得银牌,许昌康佰嘉健身俱乐部侯长喜在社会体育指导健身项目获得银牌。

  政府补贴性培训,帮助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2022年以来,全市共建设14家社会培训评价机构、13家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16家院校评价机构、240家用人单位评价机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基本完善。面向有培训需求、就业意愿、就业能力的劳动者,我市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10.1万人次,新型学徒制培训为我市十大产业集聚区企业培养急需紧缺人才5148人。电工、汽车维修工、叉车司机等各类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我市高起点打造县域人力资源品牌,先后印发“鄢陵花工”“鄢陵康养”“禹州钧瓷”“禹州药工”“建安档发”“魏都即配”“襄城拉面”“长葛蜂农”“建安菇农”“禹州粉农”“襄城烟农”等11个人力资源品牌建设工作方案,推动县域特色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品牌建设优势,带动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2023年10月,“襄城拉面、鄢陵花工、禹州钧瓷”成功入选河南省首批区域人力资源品牌。鄢陵县中林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依托“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机制,加强“整村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以定岗定向培训推动持证就业,获批建设“豫苗工匠”省级人力资源品牌培训示范基地项目。

  完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提升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水平

  我市坚持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推动技工院校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许昌技师学院、许继技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产教融合政策,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许昌技师学院先后与许继集团、河南瑞贝卡集团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对接合作协议,建立了订单培养和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推动学生顶岗实习,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开展订单班等。许继技工学校与河南桢力电气公司合作,重点加强机械加工和电气装配专业学生实习实训;与许昌中联新传公司合作设立实习基地,重点培育电子商务专业,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

  我市制订《许昌市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全市职业教育资源高质量整合、融合、综合,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校企联通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依托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许昌陶瓷职业学院开展“1+5”“2+7”集团化办学,带动全市12所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稳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规模。全市职业院校与216家企业、5个行业协会深度合作,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特色专业22个。7所职业院校与18家民营企业举办21个订单班、28个中德“双元”制度试点班,每年为社会输送2万余名毕业生。围绕许昌市重点产业,加强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推动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对接,建设学徒制试点院校2所、1+X证书试点院校8所,涵盖47个专业、65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获得“双技能证书”占比在35%以上。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人社厅《关于进一步贯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最大程度释放和激发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服务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稳规模优结构增实效

  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

  2024年,全市计划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8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6.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9万人。我市将充分发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在助企纾困、乡村振兴、服务发展中的作用,助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

  一是聚焦企业发展,持续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紧密对接许昌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制造重点产业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重点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围绕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变配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等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群,将绿色能源、智能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指导督促各县(市、区)人社部门联合工信部门摸底企业岗前和脱产培训需求,积极调整补贴性培训质量结构,更多地向制造业倾斜,更好地满足企业对紧缺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是聚焦品牌打造,稳步推进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围绕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加强涉农类人力资源品牌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实训基地作用,运用“学校授课+基地实习”“田间培训+生产指导”模式,推动农村劳动力标准化培训、规模化输出,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收入水平。衔接十大省级人力资源品牌,重点围绕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县域资源,以行业龙头为依托,加强人力资源品牌示范点建设,推动品牌化运营、管理和发展,推动标准化培训、规模化输出,提升劳动者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的能力。

  三是聚焦就业导向,深入促进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对接重点群体就业需求,面向脱贫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开展以持证就业为目的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完善与就业创业相衔接的培训课程和内容,建立职业培训项目清单,及时向社会公布并进行动态调整。积极引导各类培训机构提高补贴性培训质量,确保重点群体经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四是聚焦竞赛激励,力争技能竞赛活动更加出彩。完善以市、县竞赛和行业竞赛为主体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支持行业部门突出特色,以竞赛管理办法为依据,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办好各类竞赛,为技能人才搭建展示和竞技平台。对接“世赛”“国赛”“省赛”,在成功举办全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的基础上,积极备战2024年9月举办的河南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和2025年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激励更多有志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证书相关

更多>>

项目介绍

更多>>

版权所有:©融培通&职业技能培训网zyjnzg.com
运营/服务:湖南华文燕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指导单位:中国机电装备维修与改造技术协会职业技能教育分会
邮箱:zyjn2020@sina.com  版权及隐私条款声明
技术支持:北京华文燕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交所新四板挂牌,代码:100287)
备案号:京ICP备05068353号-62
软件系统:华文智辰EduPower V8.3.3 教育数字化网站系统

网报平台入口 用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