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成立80周年致贺信。这一举动,不仅是对该组织数十年来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高度认可,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再次向世界宣示其对农业发展这一“国之大者”与“天下大计”的坚定承诺。
一、根基与大局:农业安全是国家稳定的“压舱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主席的论断深刻揭示了农业在治国理政中的根本性地位。从“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时代要求,中国始终将粮食安全视为头等大事。
这份重视体现在扎实的行动与卓越的成就上:通过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国成功以不足全球9%的耕地,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更是历史性迈上1.4万亿斤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远超国际安全线,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目标,为国家稳定与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根基。
二、转型与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的多维路径
中国农业的成就,源于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革,这是一条多维度发力、协同推进的转型之路。
科技驱动,为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从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保障口粮安全,到前沿的耐盐碱作物研发拓展耕地边界,种业创新是核心。同时,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等智慧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升级为高效精准的数字化产业。
政策护航,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完善的农业补贴与保险体系,为农民抵御风险、稳定生产提供了坚强后盾,激发了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融合拓展,激发乡村产业新活力:农业已超越单一的生产功能,通过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了农事体验、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化建设,极大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三、责任与贡献:中国的全球农业合作担当
作为FAO的创始成员国,中国不仅是全球粮食安全的积极维护者,更是多边农业合作的坚定支持者和重要贡献者。
中国在努力解决好自身吃饭问题的同时,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FAO“南南合作”等平台,成为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业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实施项目最多的国家。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上千项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全球培训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彰显了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经验、共应全球挑战的大国担当。
四、机遇与未来:应对挑战,共创农业新图景
面向未来,中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挑战的同时,也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绿色生态农业成为主流,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带着新知识、新视野返乡入乡,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将继续与各国携手,共同维护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再次印证了农业在中国内政外交中的核心地位。从夯实本国根基,到贡献全球治理,中国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一条立足自身、惠及世界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全球消除饥饿、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持续贡献着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